装配式钢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科技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1-12-07

  2021年11月28日下午,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装配式钢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科技沙龙”在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施祖元、原杭州市建委副总工余子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刘兴旺大师、浙江大学俞建霖副教授、河海大学应宏伟教授、拱墅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陈旭伟、杭勘院总工周爱其、浙三建总工李宏伟、浙江南联土木总工龚新晖、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童磊共十一位嘉宾出席沙龙活动。
  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陈鸣、副秘书长陈雪仙,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焕、技术总监胡琦、副总张伟民、技术顾问徐晓兵共六位领导代表承办单位出席沙龙活动,会议由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雪仙主持。

会议现场
  在基坑工程中应用装配式钢结构,符合当今低碳发展的理念,近年来逐步得到推广,也受到诸多关注。市场扩大与技术发展相辅相成,本次沙龙围绕装配式钢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龚晓南院士表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保有市场活力。
  俞建霖副教授提到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需特别注意平面外稳定性,增强立柱系统;单元构件和连接做法可以标准化;在使用伺服系统时,施工过程应分工况控制变形,并完善相应土压力理论。

龚晓南院士与俞建霖副教授
  刘兴旺大师简单介绍了国内钢支撑的演化历史,表示由于早期规范性欠缺,走了一些弯路。他认为可以将国外技术与国内市场相结合,从技术到管理、从管理到实施都应注重规范性。目前国内的基坑开挖和出土施工思维应进行创新和改进,如能发展水平垂直相结合的出土工具将对钢支撑的推广大有裨益。对比钢筋混凝土支撑,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在全过程变形控制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应重点发展此类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将不再以经济性为主要导向,足够的安全余量可以确保薄弱点的安全。
  施祖元大师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随着市场受到冲击,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确定下一步新技术的方向,并不断制定出企业自己的标准,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刘兴旺大师与施祖元大师
  李宏伟专家强调应用技术是以问题为导向,不同责任主体关注点不同,技术创新应考虑多维度的接受。他认为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区别不在于刚度,而在于杆件连锁反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安全冗余度。新技术需要专业化运作,可通过制定相应标准以规范市场行为。
  陈旭伟专家通过具体基坑案例讲解了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也指出了现有基坑工程中存在的总承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之间的协调问题。

李宏伟专家与陈旭伟专家
  应宏伟教授提到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对专业素质要求高,需要岩土、钢结构等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岩土工程师以概念设计为主,由专业钢结构单位进行深化,建议土木学会将深化图纸纳入审核范围。
  余子华专家认为,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于与钢筋混凝土支撑的优劣对比,而是市场上存在的不专业现象,应加强相应质量监督管理。

应宏伟教授与余子华专家
  周爱其专家建议新技术推广应循序渐进,注重核心技术提炼,例如野外安装精度控制、高强节点、快速装配、深大基坑变形控制等。
  龚新晖专家主要探讨了施工中的管理问题,提倡基坑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监测一体化。针对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他建议立柱桩桩型可创新,企业与相关设计单位要加强联动合作。

周爱其专家与龚新晖专家
  童磊专家认为钢结构更适应微变形保护要求越来越高的需求,这其中伺服系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为装配式钢结构提供了多种创新思路,包括围檩施工方式、高强填充材料、工法桩类型等。
  胡琦专家代表承办单位对各位与会专家表达了感谢。他认为随着预应力型钢组合支撑的广泛应用,使用范围也扩大到土质条件差的深大基坑,甚至是用于微变形控制,型钢组合支撑的应用量已经进入到一个爆发式发展阶段,“量变引起质变”,这必然对技术体系、构件做法、设计计算、论证评审、施工管理、检验验收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体系和构件做法不规范;设计人员不熟悉;现场施工乱象多,对该技术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不仅仅是某家企业所能克服的问题,而是需要引起全行业重视的问题。预应力型钢支撑的推广初期,以经济作为主要优势,随着社会发展,将更注重其安全余量和变形控制能力,以适应更多高要求的基坑工程。

童磊专家与胡琦专家
  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陈鸣、副秘书长陈雪仙先后对本次沙龙做了总结性发言,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陈鸣与副秘书长陈雪仙

会议合影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3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