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报奖公示材料-参与单位版本(定稿)

发布日期:2020-06-1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理论及绿色支护技术应用

推荐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日益增长,基坑工程的规模和深度日趋增大,周边环境越趋复杂,基坑工程事故频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此外,国家 “五节一环保”要求明确提出,工程建设应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节时和环境保护”为标准,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证深大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必须通过更为先进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基坑工程的“绿色化”。本项目历时15年对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理论及绿色支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提出和发展了适用于复杂环境深大基坑的多项新型绿色支护设计理论方法、关键施工技术,形成了周边环境影响控制专项技术,主要科技创新成果如下:
建立了非对称荷载、非线性土压力深大基坑支护变形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了非对称荷载下基坑支护设计难题,形成了深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分级组合支护结构设计方法;研制了设计计算软件模块,开发了同济启明星云计算平台,为相应的基坑开挖支护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发明了PC组合围护桩、渠式切割-旋挖清障水泥土连续墙、旋喷止水固结体施工一体化等技术,形成了技术标准,实现了节能、节材、节时等目标。提出了往复车辆动载下基坑围护结构风险防范设计方法;阐明了隔离桩对深大基坑临近隧道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拱形隔离桩保护技术;建立了降水引起邻近管线变形的解析方法,研发了环保型地下水抽灌一体化技术。
该项目成果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软件著作权15项,申请获得美国专利2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2部、团体标准1部(在编),参编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团体标准1部(在编),获批省级工法3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10余篇)。培养了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科研成果在全国数百个深大基坑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推广应用情况

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理论及绿色支护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在上海、杭州、深圳、南昌、天津、济南等全国数百个深大基坑工程中获得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的省级工法及编制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显著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围护结构支撑拆除时的后浇带换撑结构. ZL201410534466.X

2.发明专利:Zero-strain soil pressure sensor. US10451492B2

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基坑的支护结构 ZL201410127661.0

4.发明专利:一种基坑型钢内支撑系统 ZL201711175247.7

5.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压喷射注浆的动力头装置及其工法. ZL201610982513.6

6.发明专利:用于支撑基坑内支撑的组合式型钢托座. ZL201711087317.3

7.省级工法:渠式切割深层搅拌地下水泥土连续墙(TRD)施工工法(浙建管[2018]19号)

8.标准规范:《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技术规程》JGJ/T 303-2013

9.标准规范:《基坑工程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应用技术规程》DB 33/T 1142-2017

10.软件著作权:深基坑支挡结构设计计算软件FRWS 9.0. 2019SR0931248.

主要完成单位

1.华东交通大学

2.深圳大学

3.浙江大学

4.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同济大学

8. 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9. 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11. 杭州福世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12. 浙江省地矿勘察院有限公司

13. 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14. 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1.徐长节(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建立了非对称荷载、非线性土压力及动荷载作用下深大基坑支护变形设计理论与方法,隔离桩保护技术等)

2.苏栋(教授,深圳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并提出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土压力测试计算方法)

3.刘兴旺(教授级高工,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研究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非对称、动载作用下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并提出了相应设计方法)

4.胡琦(副教授,东通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研究并改进了用于软土地区深大基坑的型钢支撑系统,形成了相应的技术方法)

5.武思宇(高级工程师,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提出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旋喷止水固结体施工一体化等技术)

6.杨敏(教授,同济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研发了同济启明星绿色支护设计软件,形成了同济启明星云计算平台)

7.蒋亚龙(讲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了PC组合围护桩等新型绿色支护技术)

8.汪春桃(教授级高工,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9.石钰锋(副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了软土地区车辆动载下深大基坑支护结构力学响应规律,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

10.谭勇(教授,同济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研究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施工对临近地铁隧道的影响)

11.毛喜云(工程师,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研发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环保型地下水抽灌技术)

12.贺斯进(教授级高工,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3.刘兴华(高级工程师,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发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旋喷止水固结体施工一体化等技术)

14.黄展军(高级工程师,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5.李寒冰(高级工程师,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6.李九福(政工师,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7.黄小彬(高级工程师,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8.曾军(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19.赵为民(高级工程师,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0.曹鹏飞(高级工程师,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1.胡国明(工程师,杭州福世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2.郭永(工程师,杭州福世德岩土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发了软土地区深大基坑PC组合围护桩相关技术,参与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3.林刚(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地矿勘察院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了非对称荷载、非线性土压力深大基坑支护变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24.许蓓(高级工程师,江西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5.方焘(副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了软土地区车辆动载下深大基坑支护结构力学响应规律,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

26郭俊(工程师,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参与完成了项目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实践)

27.范晓真(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合作研究了非对称荷载、非线性土压力深大基坑支护变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3680号